首頁 > 收購項目 > 台灣牛樟木雕 甲子熙年 李松林

台灣牛樟木雕 甲子熙年 李松林

  • 台灣牛樟木雕 甲子熙年 李松林
商品圖像
  • 商品資訊

    李松林(1907-1999)
     
    在家學淵源的薰陶下,1918年開始與父親學木作,並以二伯父世順公為師學習木雕技巧,學藝三年後出師。1922年,年輕的李松林首次參與鹿港辜顯榮家族的家具製作,辜家用料需求講究,奠定日後創作的基礎;1924年,以「師傅頭」的身分領導修建鹿港天后宮正殿,與來自泉州、潮州的著名匠師們共事,從中磨練與學習名家技法,期間長達四年,使其精湛的技藝聲名遠播。
     
    李松林早期多從事寺廟大木作的創作,如鹿港天后宮、通霄媽祖廟、三峽清水祖師廟、清水觀音亭等,皆可見其創作蹤跡。中年後,開始致力於藝術創作,從匠師頭銜到藝術家身分、從廟宇故事到個人心性呈現,題材逐漸多元並具有個人風格,融合傳統與創新,顯現他不斷精益求精的創作理念。
     
    1985年榮獲教育部首屆薪傳獎的肯定、1989年獲頒「國家重要民族藝術藝師」的榮譽頭銜,皆可發現李松林的大師風範並非僅止於個人成就,亦表現在薪火相傳的意念上,其不藏私的藝術家精神,使得台灣木雕藝術不只往前邁進,更向上提升,為台灣文化增添一抹秀麗的風華。
     
    木雕藝術
    人類為表現、審美、信仰、祭儀、地位、與象徵,而有各種藝術的創作,又因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適應生活方式。各民族文化傳承各具風貌,其中木雕的表現是普遍存在於各地區、各民族之中。
     
    造形藝術的範圍包括身體與器物的裝飾,以及從裝飾中逐漸獨立發展的工藝、雕塑、繪畫等,用以忠實紀錄生活中所面臨的許多面題,或表現所體驗的自然現象,或為族群的與社會階層的表徵;甚至往往是表示對超自然的鬼神的一種畏懼與崇敬,因此為宗教信仰而創作的木雕,有相當重要的地位。及至近代,漸脫離象徵的與實用性的功能,趨向純藝術且注重自我的表現;其風格多變,技法上從寫實的、具象的到半具象、超現實、抽象的表現,形式繁多。
     
    台灣牛樟木雕 甲子熙年 李松林
     

     

  • 商品Q&A

    • 提問者稱呼
    • 手機
    • 留言內容
    • 驗證碼
TOP